打開島嶼的人文印象,后浦是金門近代歷史的縮影,首善之區城市形象的門臉。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  金門與廈門隔著一道淺淺的海灣,相望可及,自古交通往來便利。1949年930日,國軍22兵團駐防金門,從此日宣布封港,不准船隻進出,兩岸人民瞬間停止一切往來,這一道封閉禁令,經過漫長的52年,兩岸情勢和緩後,才重新破冰啟航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的小學母校莒光國校,創校與莒光樓有關,留下一段特殊時代的人生際遇。

    民國五十四年七月十日,經過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的裁示,即將整建一個足以供戰地軍民遊憩的「金門公園」。這一個以莒光樓為軸心的金門公園,其中有將現有的莒光倉庫遷移,創辦一所南門國校計畫。曾經就此事請教過小學班導許老師,他指出當時傳聞是有一次蔣總統巡視金門,老人家登上莒光樓眺望四周,當場問起隨從官員莒光樓前方的二層樓鋼筋水泥建築,因為莒光倉庫是繼古坵彈藥庫爆炸案後才搬遷設置,不敢如實報告,臨時說是學校預備用地,事後立即著手辦校事宜,才有莒光國校的開始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《金門日報》創刊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,至今年滿五十周年,它與《正氣中華報》創辦時間相隔十六年,曾經是一體兩報制度,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係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

海印寺石門關位於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頂海印寺左前方,是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,明永曆十五年)修建海印寺時的山門,距今有三百四十餘年,現在列為金門縣定古蹟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中國近代史將下南洋、闖關東、走西口、過台灣等稱為重要四大遷徙現象。清末民國到南洋謀生者以廣東、福建籍居多,福建的漳、泉二地出洋人口占七分之五,金門與對外開放通 商口岸的廈門僅一水之隔,風潮所及的影響,出外謀生者日益增多,成為閩南著名的僑鄉之一。通過早期一些發黃的黑白老照片蒐集整理,可以還原過往的歷史情境。

   西方攝影技術的成熟發展,起源於1839年,清末開始傳入中國,許多傳教士或攝影師在各地旅遊傳教,留下不少珍貴的紀錄照片。由於早期照相館並不普及,而且費用昂貴,都是在經濟條件許可及特殊的情況下才會留影,其中以僑鄉文化有關的影像最多,俗稱大字的出國簽證護照,都要貼上肖像照片,或者從南洋寄回家鄉的留影,有些人落番之後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回來,相片變成留給家人唯一的念想。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圖一古崗樓舊景  

    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圖1.金門將茶食稱為茶配說明在茶席上的重要性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金門將茶點稱為茶配,指的是搭配飲茶的食物與食品,總括一句有「糖仔糕餅」及其他零食。金門傳統俗諺說:「三代人,方知吃穿」意謂著須要長期的優質生活累積,才能顯現精緻的人生品味,同時累積盛世的碩果,才能產生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。金門人飲茶習慣上須就茶點,較少空腹喝茶,一則飲茶多則去油消脂,容易引起饑餓;再則茶點當成品茗的佐食,勸食是一種待客之道,既不會怕怠慢茶友,又能愉悅的享受口腹之慾,增添飲茶的情趣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金門的傳統木結構建築,不僅須防火也忌潮濕,有些排水作用的設置,同時地上也會集水再利用,達到水資源的回收。斜坡屋頂有倒水,或稱導水,可以直接排泄雨水。屋簷間鋪設排水路,集中幾處向外作開口,排出雨水的孔道,我們稱之為出水口,也叫落水口,是紓解屋頂積水功能的部位。通常較內圍樓版地坪構造略為低窪,利於引水至斗狀的放水區,施作時以磚塊灰泥隔成出水區,完全是實際的考量。並非所有的出水口都帶有裝飾工藝,有些隱蔽簡略的會忽視它的存在,如果有加工的話,首先在外圍修好排水管道,裹以磚頭石塊架起的胎骨,再以細泥灰料修飾成完整的作品,兼具有實用與美觀功能,形成建築的人文焦點。

文章標籤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