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圖1.金門將茶食稱為茶配說明在茶席上的重要性.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金門將茶點稱為茶配,指的是搭配飲茶的食物與食品,總括一句有「糖仔糕餅」及其他零食。金門傳統俗諺說:「三代人,方知吃穿」意謂著須要長期的優質生活累積,才能顯現精緻的人生品味,同時累積盛世的碩果,才能產生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。金門人飲茶習慣上須就茶點,較少空腹喝茶,一則飲茶多則去油消脂,容易引起饑餓;再則茶點當成品茗的佐食,勸食是一種待客之道,既不會怕怠慢茶友,又能愉悅的享受口腹之慾,增添飲茶的情趣。

飲茶能解乏舒展身心,茶食可以止饑當點心,常有「食巧不食飽」之稱,來區別與平日果腹的餐點不同。金門人傳統喝的茶多屬半發酵茶,入嘴微苦澀而回味甘甜,茶點以甜食為主,輔以半鹹甜口味,少數為鹹食,包含糕餅零食、地方小吃等。這些茶食都是閩南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風味名點,金門、廈門、同安等三地,歷史上曾為血脈相連的一家人,文化淵源至為親密,金門地區製作茶食的老字號糕餅糖果店,俗稱「手路」的傳統手藝,如後浦的金協進、奇香、源合、永記、慶蘭、真美等,都源自同安與廈門,一代人傳承一代人的口碑。有些茶食是在人流聚集地方擺設的小攤,如廟口、街道口、市場(巴薩)等地,僅在某個時段營業,現做現賣售完為止,且多數只賣單品,生意好的時候都得要大排長龍,買的人都是熟悉的老顧客。早期有靠小販肩挑點心擔,穿街走巷沿途叫賣,在廟會或眾人聚集飲茶的「茶桌仔」出現 ,是金門老人家難以忘懷的深刻記憶。

金門茶食是尋常生活,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份,祭祀神明祖先,少不了茶果及糕點,禮成後變為精緻美味的茶點,可用來孝敬尊長及待客酬賓之禮。現將金門地區主要的茶食介紹如下:

(一)貢糖:用花生、麥芽、糖等材料製成,過程中須將材料放在方形的石板上(俗稱貢糖石)反覆捶打故名貢糖,!後來演變成以進貢之尊貴榮耀美其名曰貢糖。它的種類繁多,主要有酥貢、軟貢、豬腳糖、嘴齒糖(又名馬齒糖,形式馬齒而名)等,嘴齒糖有花生、芝麻等兩種口味,竹葉保裝的酥貢,自然溢出竹葉的清香,讓貢糖更清甜爽口,成為金門的特產之一。從前早上飲茶時,家庭條件稍好的老人家,用油條包貢糖當餐,俗稱「油炸粿遘貢糖」讓油香遇見糖香,酥軟香甜各種口味綜合在一起,從外層的香酥軟嫩進入內部的細膩綿柔,撞擊唇齒間的味蕾感受,甜蜜的糖餡帶來許多幸福的遐想,那是一個物質匱乏,經濟不甚發達的年代,一般人一碟鹹香的沙炒花生,俗稱「鹹炒脆」的花生米,或者農家自製的蘿蔔乾,都可以拿來當飲茶的茶配,重視的是親友間團聚深厚的情誼,島嶼上的人民珍惜且衷心地感激每一份食物給予的滿足願望。後浦南門街上的「茶桌仔」、城隍廟的「閒間」及新街旁的頂市場,眾人泡茶演奏南管或聊天,經常會有一位挑點心擔的小販,放下扁擔現場展示他的茶食作法,首先敲下麥芽糖塊,拉開成長條狀鋪在小張的春卷皮上,依序放置幾塊酥貢,再添上芫荽,最後包成手卷。這時靜候多時的老人,緊握手卷送至口鼻之間,先嗅一嗅白皮內底透出青翠的香菜,金黃色的貢糖彷彿亦傳出陣陣炒熟花生的乾香味,咬下對美食的期待。略帶鹹味看似平常的麵皮,給予食物由清淡漸進轉為濃厚的過度與啟動,分層軟糯的麥芽糖及入口即化的貢糖,夾在芫荽的舞動魅力,散發出的香脆鹹甜的滋味,這樣的精心組合加重食物味道的深度,享用完後依然口齒留香,接著再喝口好茶,沉浸在茗茶與茶食的共鳴樂趣。

圖2.金門貢糖已成為地方名產.

(二)炸棗:俗稱棗仔炸,是用糯米和水磨漿,瀝乾後成為皮料,揉成空心球團,內置些許花生、綠豆或紅豆餡,外裹芝麻粒;製作時先燒好滾燙的油鍋,再放入生料炸至酥黃,炸熟時膨脹的炸棗外酥內軟,芝麻促成皮面細膩的香脆層次,經過熱溶的糖餡瞬間與皮層相結合,薄薄的單皮卻有軟脆二種決然的感覺。乘著熱度咬開,香氣四溢撲鼻而來,帶有香酥、軟嫩的口感,適合當日食用,即使放涼之後,還能保持不錯的口感。

圖7.滾燙油鍋中的炸棗.

(三)鹹粿:或稱鹹粿炸,鹹香味,是用米漿加入各種輔料攪勻成粿漿,倒入鋪有墊布(粿巾)的籠屜蒸熟,冷卻後即可取來當鹹粿炸的材料。在國定古蹟邱良功母許氏節孝坊,地方習慣稱石坊腳旁邊,至今仍有一家夫婦經營獨一無二的專賣店,他們依然延用柴火燒,整籠蒸熟再切片,放入油鍋炸,直到外皮酥脆金黃,由笊籬撈起用剪刀剪成三角塊,再回鍋過油即可。享用鹹粿不能少掉店家自製的辣椒醬,接近潮汕口味,保留其他地方少有的風味。

圖3.後浦的鹹粿炸.

(四)馬花炸:又稱麻花炸,以其形如雙結及馬蹄而得名。近來也有稱雙胞胎,製作時先準備麵粉、白糖、蘇打粉混合發酵做成面皮,灑上白芝麻,兩股麵段相扭後下油鍋炸酥即可。

(五)豆包粿:通常是自家製作挑擔叫賣,或寄放在糕餅攤上販售,也可以買來當早點,主要原料是糯米粉加上白糖水作皮,內餡有綠豆、紅豆等餡料,綠豆清涼軟糯爽口,紅豆鬆軟綿密,二者皆是煮熟研細後加上白糖製成,花生餡則是研碎末加上白糖。圓形的豆包粿,略為半透明的白色表皮,中心蓋上小紅印,適合冷熱食用,表皮若發硬,重新回蒸一下,即可恢復軟糯的彈性。一般配茶食,都是當日現買即食,夏季最為暢銷。

(六)綠豆糕:是將炒過的綠豆研磨成粉,再加入糖和糯米粉伴勻,利用糕模壓型,放入蒸熟即可。綠豆糕屬於清涼解毒的甜品,盛夏溽暑的最佳選擇,尤其入口即化,適合中老年人,飲茶時綠豆糕就口方便,也成為必備的茶食之一。

 

(七)糕仔:也稱糕仔粿,有豌豆及綠豆等類別,地區有種,也有大磨粉製成。昔日農曆七月祭祀多,剛好碰到豌豆盛產採收季節,家家戶戶忙著炊糕祭祖,經過煮糖、磨粉、篩粉、入蒸籠,銅鏡摩面、畫線、蒸熟、印紅,切糕等多道工序,一樣也馬虎不得,拜完祖先後分別放入鐵盒收藏,通常也是喝茶待客的茶食。

圖11.夏季的糕仔.

(八)碗糕粿:類似黑糖糕,是放在小碗蒸熟的發糕,類似黑糖糕,但是金門碗糕粿更有獨特的香甜軟糯口感,有白糖、黑糖之分,從顏色看來就是黑白之分,早期都是在「茶桌仔」寄賣,或者菜市場零售。

415C9061

(九)卡車餅:也稱豬腰餅,類似農稼耕作時的牛軛而得名。

在許多的糕餅店,都是一吊平價銷售,基本上是平民的消費,平日一壺茶、一包卡車餅即能打發過去。

圖10.傳統糕餅中的卡車餅.

(十)麻花:又稱蒜枝,是以麵粉做為原料的點心,製作時加入食油,將之搓揉成的麵團,搓長後對折擰成繩索的形狀,所以又稱「繩仔股」油鍋炸熟後,再裹上糖霜、蒜等配料,好吃的麻花吃起來酥脆,為地方傳統的糕餅。

圖4.麻花.麻栳.米香等傳統茶點.

(十一)其他類的茶食:還有桃酥、馬蹄酥、豆沙餅、口酥、麻粩、花生粩、米香、寸金棗、寸棗糖、禮餅、月餅、紅粿、鹹餅、金貢豆、滿煎堆、花生糕等等,日換星移,許多的茶食也悄然在改變乃至消失,不變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孺慕之情。

圖12香酥美味入口即化的傳統茶點一口酥

圖8.地方名產之寸金棗.

這些曾經在百年歷史上有過的茶食名單,伴隨金門人生活起居,為民俗教化的禮數,不論講究細緻或者粗具形式,都能反映社會人文情感,更應該視為茶禮的傳承物質與精神。

arrow
arrow

    林金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